为什么有些青少年精神病患者这么胖?要记住这几点

发布于 2023-07-27 3591次浏览

  据WHO估计,2009年全球有1.55亿的5~17岁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在近25年间也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而通过对这些儿童青少年肥胖人群进行随机抽样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前后都出现与肥胖有关的心理问题(如情感、意志活动、认知等),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如不能早期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纠正,久而久之将加重患精神障碍的风险,甚至后期演变成重性精神障碍。

  “那么,影响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超重肥胖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 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1、肥胖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研究表明目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除了FTO基因外,还包括黑皮素4受体(MC4R)基因、神经肽Y第二受体(NPY2R)基因等。

  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重要影响,父母至少一方肥胖的儿童发生肥胖危险性要高。

  2、饮食结构改变,目前我国部分儿童青少年膳食模式正在由过去的传统膳食模式逐步转变为西方膳食模式。

  而西方膳食模式特点时以红肉、鸡蛋、精制谷物及其产品为主要食物,大大增加了儿童青少年的能量摄入,从而加剧超重肥胖的发生。

  3、体力活动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由于物质消费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静态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看电视、做作业、玩手机游戏等极大地减少了能量消耗,使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对等。

  4、不良的作息习惯和缺少足够的睡眠时间也是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另外,我国传统的肥胖观念(认为肥胖是福、喜欢肥胖体型等)及父母对营养、肥胖相关认知不明也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产生重要影响。

  二 与临床症状表现有关的影响因素

  1、情绪因素

  精神病患者在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常会有暴饮暴食的行为,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这一现象在情绪障碍,如躁狂患者身上可以得到体现。

  2、意志活动因素

  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常出现意志活动减退的现象,包括思考贫乏、兴趣下降、生活散等。在这一系列的表现下,导致能量消耗过低。

  3、躯体因素和认知因素

  存在乏力、犯困,睡眠障碍等表现,导致日常活动量减少。

  一些精神患者存在消极的认知,常作出与病情恢复相悖的行为,如暴饮暴食,静态的娱乐方式如沉迷电子产品。

  三 精神物的影响

  1、抗精神病药和三环类药物、心境稳定剂等,在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多巴胺,去甲上腺素神经递质受体调节机制来控制临床症状的同时,也会刺激食欲,增加能量的摄入。

  2、其次通过对下丘脑调节机制,使内分泌异常。比如高催乳素血症、低睾酮等均可导致体重的异常增加。同时还会有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睡眠时间,使其被动地减少了对自身体能消耗。

  3、由于大部分精神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患药源性肥胖的风险要远高于正常人。

  “针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超重肥胖现象,该怎么做呢?”

  1 行为矫正

  首先针对儿童,长期运用正性强化(奖励)、 负性强化、替代强化(父母榜样作用)、惩罚等行为矫正技术,对肥胖儿童的运动和进食行为进行管理,是控制儿童体重增长的主要手段。

  奖励儿童的运动行为,严格限制孩子接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类食物;其次还需减少看电视、录像和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以减缓儿童体重增长的速率。

  2 认知疗法

  对于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发展,行为矫正技术似乎并不适用,此时应该采取认知疗法。

  青少年学习了解并完善与肥胖有关影响因素的认知,有助于加强对自身体重的控制。如对肥胖危害的认知,对节食和控制体重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认知,体重减轻后的愉快感觉,对肥胖成因的认识等等。了解自身所患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所服用药物的正负作用,并正确区分二者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3 社会支持

  家长要正确认识并理解肥胖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危险,了解精神障碍对孩子身体素质所带来的影响;熟悉精神药物的正负作用,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其自身疾病和精神药物所带来的问题;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减少病耻感。

  帮助孩子理解体重过重不仅影响容貌,同时还会影响身体和精神健康。学会与孩子交谈,及时了解孩子吃得过多的原因,并讨论应对策略,坚决维护孩子的成长环境。

  尽力杜绝周围环境对孩子肥胖的侮辱性评价,和孩子一起参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2):194-197.

  [2]李晓卉,郭红侠,黄艳丽,马军,王海俊.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2):2佰泰-242.

  [3]曹玉萍.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机制与对策[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02):80-84.

  [4]吉中孚.抗精神病药所致肥胖的下丘脑调节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03):157-160.

  [5]马文华,王兆琴,赵衍山,石莎莎,喻慧.长期服药对精神分裂症体重正常患者代谢性肥胖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7):4-7.

  [6]赵剑华,黄生辉,杨鹏玲,陈林庆.中医药对精神药物所致肥胖的认识及治疗[J].医学综述,2014,20(06):1091-1093.

  [7]王玲芝.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探讨[J].国外医学情报,2002(07):9-12.

  [8]邹小兵.小儿肥胖与心理行为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03):143-144.

以上内容仅授权佰泰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肥胖原因更多精彩内容